概述 内容 分录差异 中外区别 为什么要定义产品? 不定义产品,科目表就很乱,不适合多账套管理。 官方定义,产品,是“相似属性的资产集合”,有如下几类: 材料Item:有形的商品,必须核算库存。【实物产品】 费用Expense:有形或者无形,无库存,有出入库记录成本。如装修费。【有待摊和预提属性,可资本化】 服务Service:无形的,比如咨询、培训等。无库存,无出入记录成本。【无可用性限制】 资源Resource:和服务很像,但是更加限定于某段时间。比如租车、钟点工。【有可用性限制】 资产Asset:和产品很像(总是拥有),资产可拥有,也可不拥有。可自用,也可以租赁他人使用,资产可售卖,也可作废处理。 注意,固定资产只是资产的一个子集。这和业务伙伴有点类似,它可以有多个角色,比如可售资产、租赁资产或者持有资产。另外,资产需要单独跟踪和维护。 分录差异 结论: 1. 服务,是可销售项。 2. 可采购的服务(产品/劳务)对于企业来说,是费用。 3. 费用和服务不计库存,一旦发生即计入成本类账户,不需要再等待账单确认了(国内还需要跟踪到票情况) 从产品/费用/服务的分录看出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1. 产品到票和开票不一致,有科目清算:材料采购-已到票。费用和服务没有,他们没有库存,不需要核对钱物。 2. 产品:存货成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主营收入 3. 服务:服务费用/......../应收收入,国外用这个好,不需要清算“未开票”业务。国内用费用比较好。 4. 费用:服务费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主营收入 (费用不要使用出库业务,否则需要手工清算) 4.1 费用发票与费用同时产生,比如停车费。直接AP发票。 4.2 费用发生,发票后到,比如物流费。如果需要跟踪发票,就做费用入库,然后再开AP发票。 4.3 费用预付,发票后到,比如电费。先做预付,再AP发票,再付款,冲预付账户 注意: 1. 费用类的默认账户设置:存货资产=服务费用,存货成本=服务费用,服务费用=服务费用 2. 如果直接一次分摊,直接AP发票到“服务费用”(余额借方:已采购费用,余额贷方:无)。 3. 如果多次分摊,存货资产=服务费用,存货成本=服务费用-摊销,服务费用=服务费用。 另单设一个“服务费用-在用”科目,如果不跟踪在用,就不做凭证分录分配。 比如: 燃油费:一次分摊 采购 借:服务费用-燃油费 , 贷:应付账款 结转 借:管理费用 ,贷:服务费用-燃油费 办公用品:多次分摊 采购 借:服务费用-易耗品 , 贷:应付账款 领用 借:服务费用-在用 , 贷:服务费用-易耗品 借:服务费用-摊销 , 贷:服务费用-在用 报废 借:服务费用-摊销 , 贷:服务费用-易耗品 处置 借:现金/存货/费用 ,贷:管理费用 (残值收入) 结转 借:管理费用 , 贷:服务费用-摊销 一次分摊、五五分摊、自动分摊都是手工分摊的办法。 5. 资产:需要跟踪的东西,可以是实物或者费用。 5.1 固定资产 5.2 低值易耗品 5.3 无形资产 进项 入库借方 入库贷方 匹配借方 匹配贷方 发票借方 发票贷方 备注 产品 存货资产 应付账款-未开票 应付账款-未开票 材料采购-已到票 材料采购-已到票 应付账款 有库存 服务 空 空 空 空 服务费用 应付账款 无库存,适合不欠税票场景 资源 服务费用 应付账款-未开票 应付账款-未开票 服务费用 服务费用 应付账款 无库存,科目改为资源费用 费用 服务费用 应付账款-未开票 应付账款-未开票 服务费用 服务费用 应付账款 无库存,科目该为各自费用 销项 出库借方 出库贷方 发票借方 发票贷方 备注 产品 存货成本 存货资产 应收账款 主营收入 有库存 服务 空 空 应收账款 主营收入 无库存 资源 {存货成本} (不出库,分配已记录消耗) {存货资产} (不出库,分配已记录消耗) 应收账款 主营收入 无库存,当服务销售 费用 {存货成本} {存货资产} 应收账款 主营收入 无库存,当服务销售 中外区别 我国会计准则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 定义差别 国外的费用全部按照国内“成本类”账户处理。发生费用后,费用产品直接计入“服务/劳务费用”账户。 国内准则希望:将发生的受益期在一年以内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避免使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 但是仍有部分费用计入“资产类”账户,一次摊销或者五五摊销后再转入“成本类”或者“损益类”账户。 【问题】 在实务中,有些企业对“两费”业务进行核算时,故意作账户游戏,利用“两费”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或“变压器”,成为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惯用手段。 概括起来,利用“两费”做假账主要有随意改变“两费”的摊销、预提期和摊销、预提额:“挂而不摊”掩盖亏损;将不属于“两费”的内容列入“两费”;将属于“两费”的内容未列入“两费”:“两费”摊入和预提对象不正确:“两费”在会计报表上披露不准确等几种情况。 另外,预提费用还增加了纳税调整的工作量。所以,新准则取消“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这些过渡性科目,限制了企业调节各期利润的操纵空间,将发生的受益期在一年以内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既简化了会计核算,又比较容易理解,也减轻了审计人员对该类业务审计的工作量。 对于新准则下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会计处理(Expense Amortization)参考: http://www.chinaacc.com/new/635_655_/2009_5_11_su63123926111590021494.shtml 2. 账户差别 国外账户设置习惯扁平化,不像国内科目多层结构。通过将“服务/费用/资源/资产”产品化处理后,分录可以提供更灵活的维度统计。带来的好处就如“往来单位”脱离“应付账款”子帐户变成辅助核算维度一样,科目表只是其中的一个会计元素,而不是一个会计报表层级。 比如: 国内分录 科目 核算维度 借方 贷方 费用-子费用1 xx xx xx 费用-子费用2 xx xx xx 国外分录 科目 产品 核算维度 借方 贷方 费用 子费用1 xx xx xx 费用 子费用2 xx xx xx 3. 账单vs发票 国内超市购物,先给小票,然后去服务台换取税务发票。【国内征税是流转税,只要销售,就需要开税务发票】 国外只使用小票作为账单,表示应收/应付清单,没有税务发票,国外不按发票征税,直接查银行,银行藏不住。 国外账单很随便,什么格式都行,和国内收据一样。 国内税务发票防伪,税控,金税工程,越来越严了。 系统中的发票就是小票记录,只要存在APAR都需要记入账单,而不仅包括产品/劳务流转环节的金税发票。 二者主要差异: 项目 系统账单 国内税票 小规模纳税人 有 无 (没有税控机,3万/月免缴增值税) 工资薪金 有 无 社保费用、工会经费 有 无 职工福利费 有 无 罚款支出、违约金 有 无 支付给境外企业的劳务费用 有 无 总之:所有账单明细如果包含上述费用(税目=非流转税),则不需要转入金税系统。 采购境外劳务(仅限劳务) 关于你从国外买一个AWS主机,用在国外,这个国外不用缴纳增值税、所得税。 企业凭借境外企业开具的账单、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支付外汇证明、合同等可税前扣除。 境外不征税的3个条件 1、应税行为的销售方为境外单位或者个人; 2、境内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外购买; 3、所购买的应税行为的必须完全在境外使用或消费。 参考:大名鼎鼎的36号文件 财税〔2016〕36号文件规定,从境外单位或者个人购进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自税务机关或者扣缴义务人取得的解缴税款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但纳税人凭完税凭证抵扣进项税额的,应当具备书面合同、付款证明和境外单位的对账单或者发票。资料不全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